每當進入秋冬季,有一種聲音會特別強烈,“咳~盒~咳~盒~咳~盒~”,喉嚨干,痰多,想咳咳不出來,斷斷續續的。沒錯,這是支氣管炎患者的聲音,這些癥狀也在無時無刻地影響著患者的身體健康和日常生活。
1、什么是支氣管炎?
支氣管炎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急性支氣管炎,另一種是慢性支氣管炎。它們雖然都屬于支氣管炎癥,但癥狀和危害是有所不同的,今天小編帶您針對急性支氣管炎或慢性支氣管炎的癥狀來做一下深入的了解!
慢性支氣管炎
慢性支氣管炎(簡稱)慢支,指氣管、支氣管黏膜及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以及反復發作的慢性過程為特征,而且一旦到了秋冬季節,這種情況就會加重,特別是炎癥加重的時候,患者還會有發燒的情況產生。
緩慢進展的病情常并發阻塞性肺氣腫,甚至肺動脈高壓、肺源性心臟病。以老年人多見。其病因主要為:吸煙、大氣污染、感染、氣候寒冷,過敏、自主神經失調、年齡、營養、遺傳等機體內在因素也可引發慢性支氣管炎。
急性支氣管炎
急性支氣管炎,其實沒有慢性支氣管炎那么嚴重,主要的癥狀就是深咳,會從肺中咳出灰色或黃色的痰液,其它癥狀就是呼吸困難,喘息發熱,胸部可能還會有疼痛。但若急性支氣管沒有得到及時處理會發展成為慢性支氣管炎,后續治療時間更長,恢復時間更慢,無形之中加重了病情。
2、癥狀辨析支氣管炎
支氣管炎多為潛隱緩慢起病,開始癥狀較輕,容易忽視,也有少數患者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癥狀遷延不愈而起病。小編分析一下幾種常見的癥狀發展病程。
01、咳嗽
長期、反復、逐漸加重的咳嗽是慢支的主要特點之一。開始時僅在冬春氣候變化劇烈時或接觸有害氣體后發病,夏季或停止接觸有害氣體后咳嗽減輕或消失。病情發展緩慢,可表現為一年四季均咳嗽,秋冬加重。一般晨間咳嗽較重,白天較輕,臨睡前有陣咳或排痰,粘痰咳出后感覺胸部舒暢,咳嗽減輕。分泌物積聚、吸入刺激性氣體均可誘發咳嗽。
02、咳痰
一般為白色黏液或漿液泡沫性痰,合并感染時,痰液轉為黏液膿性或黃色膿痰,咳嗽加重,痰量隨之明顯增加,偶帶血。常以清晨排痰較多,晚期患者因支氣管黏膜腺體萎縮,咳痰量會減少,粘稠不易咳出。
03、喘息或氣短
部分患者有支氣管痙攣,可引起喘息,常伴哮鳴音,可因吸入刺激性氣體而誘發。早期常無氣短;反復發作,并發慢性阻塞性肺病時,可伴有輕重不等的氣短。
破解了,預防支氣管炎第一關是食用靈芝!
3、免疫力是防治支氣管炎第一關
哮喘是最常見的氣道慢性炎癥性疾病之一,據給計,哮喘作為一個全球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影響3億左右人口,不同國家和地區患病率有所不同,中國大陸地區哮喘患病數為1.24%約有3000萬哮喘患者,且多數哮喘患者病情控制欠佳,容易反復發作,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目前治療哮喘的一線藥物仍以糖皮質激素為主,此類藥物雖可以相對較好地控制哮喘,但該類藥物治療周期長,長期使用可引起多種副作用。此外,仍有約40%哮喘患者對糖皮質激素治療不敏感,臨床治療亟需新研發的,安全有效的治療藥物。
廣州中醫藥大學的林成創博士就發表了《重組靈芝免疫調節蛋白在支氣管哮喘中的作用及免疫調節機制研究》研究論文。
該研究以重組靈芝免疫調節蛋白(rLZ-8)對小鼠哮喘氣道炎癥模型進行干預,并與正常小鼠、模型組小鼠及地塞米松干預組小鼠對比,明確rLZ-8對哮喘小鼠氣道炎癥的干預作用及免疫調節機制;同時使用rLZ-8對體外培養小鼠脾臟T細胞進行干預,觀察其對T細胞增殖分化影響,探究rLZ-8對哮喘的作用及其免疫調節機制,最后發現Th17/Treq細胞失衡在哮喘的發病中起了重要作用,這為哮喘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4、靈芝能減輕支氣管炎炎癥
靈芝據2015年版《中國藥典》( 第一部) 記載為多孔菌科真菌,性甘平,歸心、肺、肝、腎經, 具有補氣安神、止咳平喘的作用,而在臨床上多對失眠、心悸患者應用。
而現代研究說明:靈芝能通過增加機體的免疫功能,減輕一些誘因引起的氣管、支氣管炎炎癥。四川中醫《靈芝在呼吸道疾病中的運用及研究進展》就是從靈芝的藥理學作用和臨床研究兩大方面進行闡述,為廣泛深入研究靈芝在呼吸道疾病中的作用提供理論指導及臨床運用參考,該藥理研究得出結論:
靈芝是傳統的滋補強壯,扶正固本中藥,有廣泛的藥理作用,在古代醫家典籍中提出具有益肺氣通利鼻竅、止咳平喘、久服輕身延年的功效,據現代藥理學將靈芝分離出靈芝多糖、靈芝酸、靈芝三萜等有效成分進行藥理學觀察,發現靈芝具有平喘、保護支氣管平滑肌、止咳、祛痰、抗炎、抗過敏、改善肺纖維化的功效。
有人問,支氣管炎是否會傳染?其實支氣管炎是因為抵抗力較低再加上支氣管有炎癥引起的,沒有傳染性的,平常只要做好這點生活習慣,基本不需要太過擔心。平日可服用粵微全靈芝孢子粉來增強免疫力,保養身體,遠離支氣管炎!
參考文獻:
[1]林成創,重組靈芝免疫調節蛋白在支氣管哮喘中的作用及免疫調節機制研究[J].廣州中醫藥大學.2021 年第 6 期.
[2]廖逸茹,江南,羅霞,靈芝在呼吸道疾病中的運用及研究進展[J].四川中醫.2019 年第 37 卷第 3 期:21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