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食用菌協會及中國食用菌協會藥用真菌委員會主辦的全國第十二屆真菌學術研討會在福州舉辦。
大會邀請來自全國各地的藥用真菌專家、學者、企業及媒體代表200余人參加。會議內容圍繞“十四五”期間,如何充分發揮藥用真菌“可食、可藥、可醫”的優勢,實現藥用真菌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健康中國與鄉村振興作出應有貢獻。
會議重點交流研討近年來,我國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在藥用真菌“資源與品種、營養與功能、活性與機理、標準與產品”等方面的研究進展和成果。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李泰輝研究員、胡惠萍正高級工程師和謝意珍研究員三位專家,受邀出席本次學術研討會,并作大會報告。
李泰輝研究員作了“中國大型藥用真菌資源多樣與新品種培育”主旨報告,介紹了中國藥用菌應用歷史非常悠久,至少有6800年歷史,品種選育也有1500年歷史。所有的藥用菌品種都源于野生資源。
中國是發現藥用菌資源最多的國家,迄今我國藥用菌已知約有700種。目前中國確認的靈芝品種有40種,其中赤芝、紫芝和白肉靈芝都是我國最先發表的。
李泰輝研究員還分享了最早人工栽培的靈芝是由鄧莊教授1959栽培成功,當年的標本現存放于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華南菌物博物館。靈芝標本記錄了科技人員的貢獻,沒有當年栽培技術的突破,就沒有現在靈芝產業的蓬勃發展和靈芝產品造福社會。
胡惠萍正高級工程師,在會上作了“白肉靈芝資源開發利用研究”學術報告,向各位專家和參會代表介紹了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食藥用菌科技援藏歷程。
2011年8月,胡惠萍和旦真次仁在西藏林芝波密扎西崗村首次發現白肉靈芝。2013年起開始在林芝進行推廣,研發出白肉靈芝的特異性分子標記,用科研成果確保生產用種。目前團隊利用組學技術開展白肉靈芝相關研究,已發表論文12篇、相關專利6個。
除了在西藏推廣,2020年白肉靈芝在廣東省科學院(韶關)食用菌產業園基地- -廣東粵微生物技術公司產業化示范栽培成功。“一種白肉靈芝菌種及其栽培方法和應用”還榮獲廣東省專利銀獎。
報告分享了白肉靈芝從無到有直至規模化栽培過程,同時還分享了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對白肉靈芝菌種分離、人工馴化、功效研究的成果,該項工作引起了與會專家的極大興趣。
富硒蛹蟲草粉團標發布
粵微攜多項創新科研成果亮相
“蛹蟲草含有蟲草素、多糖、環肽類物質以及腺苷等多種活性物質,具有免疫調節、腎臟保護、預防慢性腎臟疾病和肺纖維化、改善骨質疏松、神經保護等藥理作用。”
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廣東粵微食用菌技術有限公司謝意珍總經理在大會分享《富硒蛹蟲草標準制定及創新產品的開發》學術報告時介紹:
蛹蟲草對硒具有更好的富集能力,而硒元素對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克山病、大骨節病等,具有潛在的預防和治療作用。有機硒相比無機硒而言,具有低毒、更高的生物活性、緩釋可控等優勢。
大會上,謝意珍研究員還分享了由粵微科研團隊牽頭制定的《富硒蛹蟲草粉》團體標準。該標準規定:富硒蟲草粉的有機硒占總硒質量百分比需達98%以上。
與此同時,本次《富硒蛹蟲草粉》團體標準首次將硒代胱氨酸含量作為富硒產品評價指標,提高了富硒產品的行業水平。該標準已于今年獲得中國食用菌協會的批準發布。
針對蛹蟲草創新科研成果及應用,謝意珍研究員還重點介紹了蛹蟲草葉黃素酯直飲粉、咽舒寶、雙立舒等蛹蟲草創新產品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