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霧”會使人變笨?來看看你有沒有這些癥狀
這些天,一大批「轉陰」的患者表示,「陽康」后感到疲倦、注意力下降、懵懵懂懂,有人說這是一種「腦霧」現象。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腦霧」情況?會持續多久?”對于這事,有專家作出了回應,一起來看看。
腦霧有什么表現?是什么感覺?
中國知名衛生專家鐘南山表示:“腦霧”雖然被普遍使用,但它并不是一個特別專業的醫學名詞,而是一些認知問題的俗稱。它稱不上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普遍的感覺,包括注意力難以集中、精神恍惚和頭腦不靈光等等,而這種感覺就像是很多人經歷過的焦慮、抑郁、失眠,乃至記憶力出現退化的“腦霧”癥狀。
根據國家重點學術刊期Cell的一篇關于腦霧的綜述,許多新冠患者在康復過程中,會表現出明顯的疲勞感(58%)、頭暈頭痛(44%)、抑郁/焦慮(31%)、睡眠變化(30%)、難以集中注意力(26%),思維和語言不流暢(19%)和記憶力問題(17%),而且即使感染僅為輕癥,也難以幸免上述表現。
怎么引起的?多久才好?
安徽中醫藥大學神經病學研究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王共強表示:“目前,尚無研究能夠明確新冠和‘腦霧’之間的因果性。但是我們可以推測出,感染新冠帶來的身心疲乏虛弱,也會讓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出現 ‘腦霧’的癥狀。”
王共強認為:腦霧與自身體質有關,并建議有“腦霧”現象人群可以合理攝入一些膳食補充劑,保持良好的睡眠質量、合理的飲食和科學的休養可以改善記憶力,及其他腦霧癥狀。未感染新冠病毒人群可接種疫苗、增肌減脂,感染后及時抗病毒治療,以及足量飲水、增加蛋白攝入、充分睡眠和休息,都有必要,也非常重要。
“即使在新冠康復后學習和工作效率變低,也不要過度擔心自己就此“變傻”,慢慢做好調整,大部分“腦霧”會在1個月~1年之內逐步緩解。”王共強說。
如何改善“腦霧”?
從中醫角度來說,“腦霧”中的記憶力減退、愛忘事、思維遲鈍,與心相關。中醫的心,有記憶的功能,我們常說一個人心里能記住事。其實,這個心就包括大腦功能,但是中醫不說大腦,而習慣說心。
探尋保護心腦血管的天然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機制,是科研領域永久的研究熱點。近年來,粵微科研團隊在靈芝活性成分保護心血管的功效研究領域,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研究團隊為測試靈芝孢子油對心血管疾病的作用,通過收集高血壓引起心衰模型小鼠給藥后的心室收縮指數、射血指數、左室舒張末期內徑數據并且通過提取實驗小鼠心臟組織總核糖核酸進行多方面研究。
最后研究實驗結果顯示:靈芝孢子油能提升心臟射血功能和收縮功能,降低心室肥大,實驗還進一步發現靈芝孢子油能降低相關心衰基因的表達減少,包括一種新的環狀RNAcirc-Foxo3。這些數據為靈芝作為一種潛在的心臟保護劑提供了證據,值得進一步的臨床前探索。
粵微科研人員把研究成果《The anti-cancer componentsof Ganoderma lucidum possesses cardiovascular protecitive effect》(靈芝抗癌組分具有心血管保護作用)發表在國際著名腫瘤雜志《Onconscience》,該成果的發表也是全球范圍內首次報道了靈芝抗癌組分靈芝孢子油對心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
除此之外,粵微研究團隊在研究靈芝孢子油與阿霉素聯合給藥中發現,靈芝孢子油可明顯緩解阿霉素對心臟的毒性作用,可用于制備消除化療物質阿霉素對心臟毒副作用的藥物或具有與阿霉素協同抗腫瘤作用的藥物。
A:心肌組織病理檢測結果顯示,阿霉素組小鼠收縮期內徑(LVIDs)和舒張期內徑(LVIDd)顯著提高
B:小鼠心肌組織TUNEL凋亡檢測顯微鏡圖像顯示:阿霉素組心肌組織凋亡顯著
該研究首次驗證了靈芝孢子油在防治阿霉素心臟毒性的應用效果,實現降低阿霉素毒性的同時,還間接提高了阿霉素抗腫瘤的療效,為消除化療物質對心臟的毒副作用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向。
兩項成果均揭示了,靈芝孢子油對心腦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功效。這為后續研制針對心血管疾病天然藥物,進一步探索其作用機理提供科學基礎,無形中也給了想要改善“腦霧”狀態的人群多了一項選擇。
如果你發現自己受到“腦霧”的困擾,自己的記憶或注意力不再像以前那樣,擾亂了你的生活,你可以試試通過食用靈芝孢子油來改善這個問題。
參考文獻:
[1] Kao J, Frankland P W. COVID fog demystified[J]. Cell, 2022, 185(14): 2391-2393.
[2] Lopez-Leon S, Wegman-Ostrosky T, Perelman C, et al. More than 50 long-term efects of COVID-19: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ci Rep. 2021;11(1):16144.
[3] Groff D, Sun A, Ssentongo A E, et al. Short-term and long-term rates of postacute sequelae of SARS-CoV-2 infe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J]. JAMA network open, 2021, 4(10): e2128568-e2128568.
[4]N.A. Harrison, L. Brydon, C. Walker, M.A. Gray, A. Steptoe, R.J. Dolan, and H.D. Critchley, Neural origins of human sickness in interoceptive responses to inflammation. Biological psychiatry 66 (2009) 415-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