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與痛風:沉默的代謝殺手與粵微蛹蟲草提取物(CME)科學調(diào)控新方案

2025-03-14

高尿酸血癥被稱為繼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后的“第四高”。根據(jù)《中國高尿酸血癥與痛風診療指南(2019)》(下稱“指南”),非同日兩次空腹血尿酸水平>420μmol/L即可確診。


據(jù)《2021中國高尿酸及痛風趨勢白皮書》統(tǒng)計顯示,我國高尿酸血癥的總體患病率為13.3%,患病人群約1.77億,痛風總體發(fā)病率為1.1%,患病人數(shù)約為1466萬,且呈現(xiàn)年輕化趨勢。


高尿酸危害遠不止關節(jié)疼痛


痛風性關節(jié)炎


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jié),引發(fā)紅腫、劇痛,嚴重者可致關節(jié)畸形。


腎臟損傷


約20%-40%的高尿酸患者合并慢性腎病,尿酸鹽結晶可引發(fā)腎結石、腎衰竭。


心血管風險


高尿酸是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可加速血管內(nèi)皮損傷。


調(diào)降尿酸

從生活方式到藥物干預


1、生活方式調(diào)整是基石


《指南》強調(diào)控制體重、低嘌呤飲食、限制酒精和果糖攝入,推薦DASH飲食模式(以蔬果、低脂奶制品為主)。但單純飲食控制僅能降低約60μmol/L血尿酸,對中重度患者遠遠不夠。

?

2、藥物治療需權衡利弊


一線藥物如別嘌醇、非布司他可抑制尿酸生成,但存在過敏、肝腎毒性風險;苯溴馬隆促進尿酸排泄,但禁用于腎結石患者。值得關注的是,長期用藥的依從性差,且無法解決尿酸鹽結晶沉積導致的慢性損傷。


天然成分新突破

蛹蟲草調(diào)降尿酸的研究進展


1、粵微蛹蟲草提取物的多重調(diào)控機制


粵微公司基于三大發(fā)明專利(專利號:ZL201410660797.8、ZL201811313225.7、ZL201711452746.6),研發(fā)出粵微蛹蟲草提取物(CME)天然功效成分,其作用機制包括:


抑制尿酸生成:通過抑制黃嘌呤氧化酶XOD活性,減少尿酸合成。


促進尿酸排泄:抑制腎臟尿酸鹽轉(zhuǎn)運蛋白(URAT1)的表達,降低尿酸在腎臟的重吸收,促進尿酸的排泄。


保護腎臟:有效緩解高尿酸血癥引起的炎癥反應,且對腎臟有保護作用。


緩解痛風癥狀:緩解關節(jié)腫脹以及降低關節(jié)溫度和功能障礙指數(shù),同時降低血清炎癥因子的表達。


2、粵微蛹蟲草提取物的功效驗證


降低尿酸水平:高尿酸血癥小鼠模型顯示,CME可顯著降低血尿酸水平,并提升抗氧化能力。


痛風癥狀緩解:在尿酸鈉晶體誘導的痛風模型中,WECM減輕關節(jié)腫脹和炎癥反應,效果與藥物相當。


3、安全性優(yōu)勢突出


與傳統(tǒng)藥物不同,粵微蛹蟲草提取物(CME)無肝腎毒性,且富含蟲草素、腺苷等活性成分,可同步修復氧化損傷、保護腎功能。


健康管理新選擇

從“被動治療”到“主動防御”


1、高危人群的早期干預


肥胖、長期飲酒、有痛風家族史者,建議定期監(jiān)測血尿酸。若血尿酸>480μmol/L,即使無癥狀也需干預。


2、天然成分的協(xié)同應用


粵微蛹蟲草提取物(CME)可與生活方式調(diào)整結合,形成“飲食-天然成分-藥物”的三級防控體系。尤其適合藥物不耐受或需長期用藥者、亞臨床痛風(影像學顯示尿酸鹽沉積但無癥狀)人群。


結語


高尿酸血癥與痛風不僅是關節(jié)問題,更是全身代謝失衡的警示。醫(yī)學指南強調(diào)“早篩查、早干預、終身管理”,而粵微蛹蟲草提取物的研發(fā)為患者提供了安全、可持續(xù)的新選擇。通過科學認知與天然療法的結合,我們有望打破“痛起來才治療”的困局,真正實現(xiàn)代謝健康的長效管理。


參考文獻:

[1]《中國高尿酸血癥與痛風診療指南(2019)》

[2]Yong T ,Zhang M ,Chen D , et al.Actions of water extract from Cordyceps militaris in hyperuricemic mice induced by potassium oxonate combined with hypoxanthine[J].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16,194403-411.

[3]Chunwei J ,Huijia L ,Li L , et al.Transcriptomic analysis of the anti-inflammatory effect of Cordyceps militaris extract on acute gouty arthritis[J].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2022,131035101-1035101.


注:本文旨在介紹科學研究進展,不做治療方案推薦。